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修文正心,融通中外,着力提升新文科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23-10-13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官网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宣传推广各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外事办、港澳台办)成立于2017年5月,在原人文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外事办公室(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心理咨询中心、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既是行政管理部门,也承担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培养事务,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学院立足自身特色,将中医药文化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围绕“知、情、意、行”主题,促进医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加强阐释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筑牢中医药文化传播阵地,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至精至诚,惟是惟新”校训指引下着力培育具有“修文正心,融通中外”的新时代高级应用心理、汉教、中医文化人才。

一、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加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院应用心理学是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开设于2001年,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设置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9所医学院校之一,距今办学已有22年历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开设于2010年;2011年获批中医文化学硕士点授权建设单位,2012年中医文化学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3年开始招收中医文化学研究生。依托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积极申报国际中文教育、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修订应用心理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心理学系获批教育部“长三角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协作建设单位,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入选安徽省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基地、入选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基地,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安徽省教育厅评估被正式授予“安徽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2022年获得安徽省首届国际中文教学微课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2023年获得“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入围国赛);入选2023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团队(安徽省有51支团队入选)。

留学生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交流研讨

五育并举“心”林花开,全员育心与爱同行 2023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

——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医学英语》《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大学英语》完成无纸化考试。《新文科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学英语读写》《大学英语视听说》入选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举办七届英语风采大赛,运用英文情景故事、诗歌朗诵、歌曲联唱、乐器演奏和舞蹈等形式表现了古今中外经典文化故事,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安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进行报道,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学校第六届英语风采大赛精彩上演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学校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艺术俱乐部教学改革,成功申报安徽省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中医院校美育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研究与实践》,推行艺术教育俱乐部改革,成立11个艺术俱乐部,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育人全过程。推出原创音乐作品2部。创作原创音乐作品6首。举办四届艺术俱乐部文艺汇演,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2项,省级奖项20余项。

艺术俱乐部汇报演出

——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传播。加强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编写中医药文化通识教材,开设中医药文化通识课程,《品味“十大皖药”文化》入选安徽省线上一流课程和安徽省精品教材建设项目。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学院青年教师潘银星制作系列中医药文化传承及国际化推广双语科普视频,其中国际版Tiktok于2023年4月份上线,播放量达到2w以上,粉丝1000+,国内小红书,微信视频号于2023年4月中旬上线,不到一个月播放量量超5w,粉丝1000+,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节”,彰显“南新安、北华佗”地域文化特色,精心策划“杏林花灯节”,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二、持续搭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建有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安徽省重点培育智库“安徽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智库“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安徽日报•思想周刊共建基地、皖港中医药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中医药学科语言服务基地、安徽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会等“十大教学与科研平台”。拥有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训室、心理学实训室、数字化语音实验实训中心、微格教室、安徽省普通话测试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站、书画、音乐舞蹈教室等“八大教育教学实训室”。

三、持续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基本功竞赛、医学人文论坛、“三名”论坛为抓手,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术沙龙和教学示范课展示,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近5年晋升11人),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91.9%,博士及在读博士2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省级教坛新秀8人。张雷平教授领衔的《现代汉语》课程团队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正高组一等奖,3名教师荣获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经过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已经初步建设成一支在年龄、学缘、职称、学历等方面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公布的结果显示,学院2022-20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评价得分为101.89分,排名全校第二。麦可思发布的报告显示,学院学生(大一至大四合并)对教学的满意度为96%,排名全校第二。

张雷平老师领衔的《现代汉语》课程团队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正高组一等奖

《医古文》课程组卜菲菲老师荣获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

四、积极鼓励课题申报,科研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在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药翻译研究、语言文化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艺术教育研究等方向,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科研总经费近400万元,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教材及著作40余部,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其它各级各类科研奖项数十项。

五、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功申报第二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学校雅典中医药中心是希腊第一个中医药中心,是安徽省第一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也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药海外中心已成为卫生与健康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新亮点。获批省卫生健康委每年100万元持续三年的雅典中医药中心专项经费支持;组织10名在校学生参加中东欧及黑海地区大学联盟举办的青年学生夏令营活动。

安徽中医药大学雅典中医药中心

2023年希腊代表团来访我校并赠送希波克拉底像

——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渠道,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与韩国韩医学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学校与美国北俄亥俄大学、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英国兰中医学院积极联系,争取合作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生交流学习项目等1-2项;与巴基斯坦巴哈尔瓦尔伊斯兰大学积极联系,拟在该校建设针灸推拿3+2合作办学班。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近千名师生受邀参加瑞士IRCM第五届国际研讨会线上会议。

校长彭代银与韩国韩医学研究院代表丘南平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巴基斯坦巴哈瓦尔布尔伊斯兰大学和北京唐风国际教育集团来我校洽谈合作办学

——推动我校师生走向海外。加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实行优秀学者海外研学计划。积极拓展学生海外学习和就业渠道,推动学校更多学生走向海外学习和就业。设立教师学生国际化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师生海外交流学习;实施优秀学者海外研学计划并依托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项目”资助优秀学者每人15万元经费;设立教师学生国际化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师生海外交流学习;实施优秀学者海外研学计划并依托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项目”资助优秀学者每人15万元经费;依托德国、菲律宾就业项目助力护理专业毕业生赴海外就业和深造。

我校学生参加南欧东欧黑海地区财经院校联盟(ASECU)第十二届青年国际论坛及夏令营活动

——加强留学生教育。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校开始整建制的招收药学专业学生,并进一步扩大了在马来西亚、越南、美国等国的硕博研究生的招生。目前我校留学生人数总体保持稳定,目前我校有在读留学生61人,其中39名本科生,9名硕士生,13名博士生。学校分别与马来西亚、乌克兰、希腊等国家开展了中医药线上培训活动,培训人数达500人次。后期将继续积极拓展招生渠道,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扩大留学生招生途径,拓宽留学生教育渠道。

站在新的起点上,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全体师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和“修文正心、融通中外”的院训,激发全体师生的奋斗精神,奋力书写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杨硕鹏/文图 金晓琴/审核 刘晨/编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