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官网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宣传推广各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中医学院建立于1959年,原名中医系、中医临床学院,为学校办学最早的院(系)。在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学院开办的中医学专业先后成为安徽省首批教学改革示范专业、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形成了以新安医学教育为特色的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医学专业办学历史沿革
一、专业建设
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中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中医信念坚定、理论知识厚实、临床技能娴熟、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并形成院校-师承-地域特色医学教育相结合的中医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教育教学特色
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前两年完成中医大平台课程,后三年按照临床、定向、“5+3”等分方向进行个性化培养。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注重“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显特色”。
厚基础。中医学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强化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中医经典素质和中医思维能力培养。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诵读大赛
强能力。开展中医学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开展小学期见习、毕业实习、毕业回归临床技能实训等,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实践技能培训
重个性。按照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临床方向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定向方向学生基层服务能力、“5+3”方向学生中医经典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第二课堂、跨校交流学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皖、闽、鄂三校中医药文化访学营
显特色。在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新安医学课程;遴选组建新安医学特色班,开展“导师”制培养和研学等实践教学,彰显新安医学办学特色,强化中医药文化熏陶。
中医学专业教学成果奖(部分)
二、教育教学改革
总体思路
学院紧紧围绕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改革方法,不断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和成果,组织参与教学竞赛和教材编写等,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改革内容
新安医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院校-师承-地域特色医学教育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理论、科研、临床的“三导师制”,构建传统与现代、医学与人文、基础与临床、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并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中医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基层卫生机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人才岗位需求,制定体现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等,实施中医学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素养、传承创新意识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医、教、研协同发展的中医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五年中医学人才培养教研项目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涵。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前两年着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后三年注重专业知识、中医思维、临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增加中医课程占比和课时数,兼顾中医执业医师考核规定的课程和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强化中医经典,凸显课程特色。将中医四大经典设为专业核心课和学位课,提高中医经典课程的学时学分,凸显经典课程的核心地位。通过“前期导入、强调诵读、注重提高”三段式教学方式,提高经典课程的教学效果。增设具有新安医学特点的人文课程、新安医学相关理论及临床类选修课程模块,突出地方医学特色。深化课程改革,强化一流引领。以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为抓手,积极推行课程建设改革,不断完善课程网络平台搭建,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开源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成功获批4门国家一流课程,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学院近五年课程建设项目一览表
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统编、规划类教材编写,在使用新世纪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做好新安医学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2019年以来,学院老师积极参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学概论》等“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其中主编6人,副主编3人,编委11人。组织修订前期导入性、中期理论类、后期临床类的新安医学系列特色教材,为院校-师承-新安医学特色教育有机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必要的教材支撑。
新安医学系列特色自编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导2人,硕导5人;博士5人。团队中省级教学名师、教学新秀各1人,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校级一等奖4项。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导2人,硕导5人;博士5人。团队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安徽省高校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8人;博导1人,硕导4人。团队中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方剂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3人;博导2人,硕导6。团队中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中医医史文献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博士5人;博导2人,硕导5人。团队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人。
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调期初、期中、期末课堂教学检查,围绕“双基”建设和试卷情况定期开展自查、抽查和整改反馈;指导各系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强化各系在教师培养、课程建设与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责任,发挥各系在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改革等基本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定期召开由行政管理部门、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参加的教学质量评价专题会议,建立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一系列教学评价制度,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
改革成效
近五年,学院通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取得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14人次。
中医学专业建设项目
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教学成果奖
教学比赛获奖
三、问题与挑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坚持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育人思路,加强“四新”和“六卓越一拔尖”建设,深化医教研协同改革,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深、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对照中医学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和要求,调整部分学科基础相对薄弱、产出导向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支撑力度不够的课程,加强课程整合,强化中医经典传承和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对照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标准和学校医教研协同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医疗、科研资源,加强临床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升现代教学技术培训水平和利用效率。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教学名师培育、教学团队和教学梯队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实施新安教学名师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采用传帮带的方法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着重培育高水平教学人才。
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院将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建设面向未来,以改革适应需求,以管理保障发展,以评估促进中医学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徐亚/文图 方晓/审核 刘晨/编发)
上一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第二临床医学院:医教协同 立德树人
下一条:【审核评估】我校召开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线上启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