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化学校“双一流”的建设关键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省级党建示范高校建设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持续深化“三提”行动,聚力打造“五型”高校,更加主动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聚焦政治引领,持续强化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
1.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抓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制定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加强党校建设,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和针对性。加强理论研究,选树10项党建专项研究课题。(责任单位:宣传部 组织部 纪委办 校党政办)
2.组织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严格按照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有关规定,扎实有序做好向上级党组织的请示、沟通以及党代表推荐、“两委”选举、党代会报告起草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责任单位:组织部 纪委办 校党政办)
3.落实巡视整改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巡视整改工作的部署及反馈意见精神,从严从实抓好巡视整改。优先办理省委巡视移交信访件与问题线索,做到快查快结。坚持周调度机制,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与责任单位,严格对账销号,坚决有力完成整改任务,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责任单位:校党政办 纪委办 各责任单位)
4.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及省纪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建设,监督保障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组织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会议。定期开展政治生态综合分析研判。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聚焦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开展新一轮党委巡察工作。(责任单位:校党政办 纪委办 巡察办 组织部 宣传部)
5.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做优做响“红色杏林大讲堂”品牌。做深做实省级以上思政工作项目。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配足配强网络评论员队伍,组织开展3场以上专题培训。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举措》。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举办“第九届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大赛”、“第七届大学生讲思政大赛”和第三届全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责任单位:宣传部 人事处 学生处 马克思主义学院)
6.推进省级党建示范高校建设。严格对标建设要求,做好省级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建设验收工作。贯彻落实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新十条”,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完善党务干部的激励保障措施,选优配强组织员和党支部书记。推进“党建+”融合创新,加强凝练总结和示范推广,促进形成一批具有“中医药味”的党建品牌。(责任单位:组织部 各二级党组织)
7.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出台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2025-2028年)和《关于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若干意见》,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干部日常考察评价机制。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定期开展作风测评。选派干部参加挂职锻炼,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学校《因私出国(境)管理办法》,修订《领导干部兼职管理办法》。(责任单位:组织部)
8.提升统战、群团、老干部凝聚力。落实《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完成部分民主党派换届。召开三届二次教代会、工代会和第三次团代会、第七次学代会、研代会。充分发挥教代会执委会及专门委员会作用,落实教代会代表听证检查制度。建成“青年之家”大学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落实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扎实做好关工委各项工作。(责任单位:统战部 离退休工作处 工会 团委)
二、紧扣目标任务,不断深化学校“双一流”建设
9.试点“院办校”改革。围绕“构建校院两级协同治理、协调运转、充满活力的治理体系”的改革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药学院试点实施“院办校”改革,制定校、院两级权责清单,推行协议授权。扎实完成“三定”工作,细化方案,进一步规范学校内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及岗位编制设置管理,构建更加科学有效、规范有序的机构编制及岗位体系。(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处 组织部 人事处 药学院 各相关单位)
10.推进学科建设。制定2025年度“双一流”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清单,常态化推进季调度机制,定期发布工作简报。全力培育中药学一流学科,力争实现中药学、中医学高峰学科对标晋级。优化学科布局,持续推进高峰培育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修订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做好国家中管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省“双特色”学科等各类重点学科建设。开展省、校级学科建设周期性验收及学科带头人调整工作。(责任单位:“双一流”建设办)
11.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坚持师德第一标准,继续落实师德师风工作责任制。召开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做好人才项目申报,规范人才项目管理,强化项目绩效产出。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持续办好少荃湖论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教育教学奖励办法》,修订《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分级评聘实施细则》《编制外人员管理办法》《博士后管理办法》。引进博士、博士后不少于30人。开展人事档案全面清查工作。(责任单位:教工部)
12.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做好重大项目培育,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人才类项目培育。推动“揭榜挂帅”等重大项目建设按期推进。整合学校科研机构和科研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皖产中药材资源品质提升与高值化利用安徽省实验室创建工作。推动附属医院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知识产权预评估和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制定二级院部年度科技考核目标任务。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开展科研诚信宣讲。组织好“新安论坛”等特色活动,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学报办刊质量,召开青年编委会。做好科协换届工作。(责任单位:科技处 中医药科学院办公室)
三、落实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3.夯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按期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整改任务。加快推进王琦国医大师精英班、中西医结合卓越班联合培养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申报临床医学、药物经济与管理、智能医学工程、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升级转型,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多措并举提升本科生源质量。做好中药学等专业认证工作,持续推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做好前两批已立项14门及获批的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工作,通过平台展示和智慧化升级确保课程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成梅山路校区6间智慧融合教室新建与少荃湖校区40间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工作。出版新安医学特色教材3部、校企合作教材2部,提前谋划国家教学成果奖。深化临床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升执业医师考试成绩。组织召开学校第十四次实践教学工作会议。编制高质量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责任单位:教务处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心)
14.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定新《学位法》贯彻实施方案,修订学校《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开展研究生导师双选制度改革,修订《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高质量完成学校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推进8个新增学位授权点建设。做好针灸等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申报准备。建成3-5门省级优秀示范课程,高质量完成6门“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推进学校首批12门研究生校本特色教材建设。编制2025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报告。(责任单位:研究生院)
15.提升继续教育水平。充分挖掘继续教育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技能人才评价三个领域潜力,录取学历教育新生超4500人,技能人才评价超2000人次,充分挖掘社会效益,力争2025年办学收入突破3700万元。修订学校《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教学培养和学位申请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评价省级示范基地建设,争创省级一流社会评价机构。(责任单位:继续教育学院)
16.强化学生管理与服务。开展学风建设主题月活动,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十条措施》落地见效。推进大学生“一站式”岐黄社区有序运营,加快线上社区建设。上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展“一院一品”心理健康育人活动。深化“隐性资助”模式探索实践,提升资助工作精准性和资助育人成效。落实好就业“二十条”举措,持续开展访企拓岗,加强就业市场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就业工作目标。多种形式举办创新创业赛事参赛项目培育和众创空间入驻项目等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学工队伍专业化建设,实施辅导员“领航培养方案”。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责任单位:学工部 创新创业学院)
四、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17.提升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推动国家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2所附属医院进入国考A+等级。校地共建直属附属医院2所,新增非直属附属医院2所。第一附属医院建成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大楼,统筹推进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院内改造工程。推动北区门诊平稳运行,开放手术室及外科病房。第二附属医院完成新院区一期工程建设,开展二期建设谋划。曙光安徽医院推进医疗综合楼和规培楼施工建设,完善临床医技专科布局。(责任单位:医管处 第一附属医院 第二附属医院 曙光安徽医院)
18.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完成少荃湖科技园“一园两区”基础建设,做好合作企业入驻服务工作,组建中医药产业基金。积极申报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改革方案》相关项目落地。建强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合肥分中心。加快推进重连口服液、丹蛭降糖胶囊等院内制剂转化。深化与亳州、黄山、淮北等地市的全面合作。拓展产学研合作基地,组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推动与华润三九、广东一方等企业的深度合作,落实校企合作协议内容,做好校企共建科研平台服务工作。提升智库咨政能力,办好《中医药智库建言》。(责任单位:科技处 中医药科学院办公室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药学院 医药经济管理学院)
19.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海外中医药中心持续发展,开展线上、线下学术互访。拓展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英国朴次茅斯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德国三圣国际学院开展交流合作,推动与英国兰中医学院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理顺留学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机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构建具有安徽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留学生课程体系,打造“留学安中”品牌。(责任单位:外事办 研究生院)
五、优化综合效能,努力营造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20.强化效能建设。坚持依法治校,完成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总结和评估,启动“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健全督查督办工作机制,推进效能建设。推动“党建+信访”深度融合,严格执行学校《关于落实党建+信访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常态化开展校领导接访,组织信访专员培训。探索完善信息专报工作机制,提升信息质量,扩大信息交流影响力。(责任单位:校党政办 发展改革处)
2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选树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报道力度。打造“新闻+”综合性服务平台,推出学校形象宣传片、宣传画册。拓展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加大与中央级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精心组织中医药文化节、“非遗”文化进校园、中药资源科考、暑期三下乡等品牌活动,加强法治文化、廉洁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绿化工程,有效打造环境育人的校园景观。全力办好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责任单位:宣传部 体育健康学院 学生处 总务处 财务处 团委)
22.加快数智校园建设。强化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核心网改造、虚拟服务器扩容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部署全新万兆交换,完成校园卡开水扣费终端设备改造。完善房产管理系统,搭建餐饮管理和基建管理等子系统,完成南区学生公寓门禁系统招标。重点推进数据治理和“一网通办”,2025年上线不低于100个服务项目,力争做到网上办事大厅师生日常办事项目“应上尽上”。以办事项目为抓手、加速推进数据治理,力争完成全校结构化数据治理工作。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专班作用,规划部署人工智能新技术服务教学、科研、学科、管理、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利用现有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本地部署开源大模型如DeepSeek,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基础保障。(责任单位:信息化管理处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 总务处)
23.加强综合管理和民生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梅山路校区学生宿舍等重大项目按期建设。强化预算绩效评价,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开展处级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等各类审计监督。推动采购资产财务信息化系统完成对接。开展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核查,完成资产清查工作。推进国医堂企业法人制、区域综合体等多种体制改革。完成智慧图书馆二期项目的招标和古籍重点项目三期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馆藏珍本善本从刊•新安卷》)。落实少荃湖校区电力增容。整复少荃湖校区预留发展地块,打通梅山路校区宿舍区交通环路。开展少荃湖校区4、5号学生宿舍室内优化改造,启动梅山路校区7、8号学生宿舍施工建设,完成北区学生公寓与北食堂下水主水管改造。(责任单位:财务处 审计处 国资处 总务处 图书馆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24.拓展校友和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加强校友联络与服务,启动建立校友信息数据库和重点校友信息档案。开通校友服务平台、基金会管理系统。成立各地方、学院校友分会。启动电子校友卡注册。积极推进基金会提质扩容,加强基金会网络平台宣传,开通在线捐赠平台。(责任单位:校党政办 教育发展基金会)
25.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定期开展校园宣传阵地检查排查,实时监测涉校网络负面信息和舆情应对处置,夯实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确保校园主流意识形态“向上向好”。防范非法宗教渗透校园,做好信教师生教育引导。加强警、校、家三方联动,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教育。实施少荃湖校区交通安全绿色通行调整方案,整合消防监控室。对校园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进行月调度。扎实做好人民防线工作。(责任单位:宣传部 统战部 保卫处)
下一条:安徽中医药大学2024年工作要点
【关闭】